+ 188sb.com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学习交流

全省水利新闻宣传业务培训班采风新闻作品

信息来源: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10-26 08:10:19    浏览次数:

    编者按:10月19日下午,在襄阳市三道河水库参加全省水利新闻宣传业务培训班的学员们,相继走访了三道河水库滑坡治理项目区、溢洪道高陡边坡防护示范区、植物引种展示区和水土保持科普长廊等示范展示区域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渠灌区(又名“白起渠”“荩忱渠”),并要求在当晚23:00前撰写采风新闻作品。我局选派的4名学员用心采访,精心写稿,在规定时间内采写了消息、通讯等体裁的新闻稿件,得到了评委和会务组的一致好评。现选登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南漳:际遇不悔 不负相思

 188sb.com  向灿灿


    水遇章,义“源出高山,流向低地。”以漳为名,这座城的前世与今生,和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遇见南漳,似赏一幅水墨丹青的中国画,似读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似听一曲婉转的懂人情歌……


与水相遇,至清

    东汉末年,庞德公在鹿门山举行酒会,诸友或歌或咏,经学大师司马徽谈古论今,洒脱超凡,庞德公举杯上前:“先生数典如流水,水清似镜,真乃水镜先生矣。”位于南漳县城西2公里处的水镜湖,因毗邻司马徽隐居地,由此得名。


    时至金秋,水镜湖周身的群山却没有多少萧瑟之意,松柏依然葱茏,群山依然青翠,坐在车内,绿意就在窗外蔓延,仿佛开窗就能采撷一片,下了车,徒步前行,深邃的天空笼罩在头顶,一抹惊悸的蓝一直延伸向远处,清亮的水面,像闪动的绸缎,淡淡的云影则似俏丽的花纹,风一乍起,细而长的柔波便如银缎上飘动的褶皱荡漾开来。


    山环水,水绕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与水镜湖这一波碧水相遇,至清,至纯。


与史相遇,至达

    公元前279年,秦国名将白起,走武关出秦境,一路进攻出国。因鄢郢有楚国主力,重兵把守,久攻不下,白起审视地理环境之后,改变战术,取以水代兵之术,命士兵在武安以西蛮河之上用竹篾篓装石填土,筑坝围堰,与此同时,开沟挖渠,欲使水汇滔滔之势。此后,历朝统治者加以修治,用之灌溉农田,“战渠”由此变“灌渠”,因其长度为47公里,又称百里长渠。


    抗日名将张自忠也曾率部驻于此,见长渠湮没,水旱迭起,倡修长渠,并于1942年破土复修,但终因战事紧张、官僚腐败而告寝。建国后,长渠得以新生,目前已完成干渠49.3公里,支渠38条243公里,灌溉面积30.3万亩,年均引水2.3亿立方米。


    饱经沧桑,几度沉浮的长渠,作为中国最早的灌溉渠之一,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而为积极响应“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满长渠”计划,三年规划应运出炉,拟投资2.6亿、占地6000余亩、种植桂花、栾树、苗木等300万株,一片绿、一幅画、一个生态长廊的美好愿景正阔步而来,它必将使百里长渠描绘出一幅人水和谐的崭新图景。


    蛮河之水自渠首奔腾而下,澎湃激越,水声哗哗,与穿越历史而来的长渠相遇,至达,至远。


与人相遇,至情

    总投资5379万元,核心区111.57公顷,2011年,三道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正式命名成立。作为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也是全国第一家以水库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其在水土保持及科普教育宣传方面所做的工作有目共睹。


    高陡边坡防护示范区,对开挖溢洪道时形成的裸露采取喷锚加固,防治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侵蚀演示区内通过人工降雨后,观察植树、草皮、裸露三片坡地底部的水槽,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水土流失的状态及植被护坡守土的重要性;植物引种区内山茶、红叶石楠、紫薇、丹桂等成片成林,仿佛置身于生态游园里,自然随性;随处可见的水土保持科普牌及嵌在岩壁上的宣传标语警示醒目,既不失文艺之风雅,又得传道授业之初始,健身时偶尔的小憩、闲暇时不经的一瞥,都是水土保持在脑中闪现,利国利民在心中荡漾……


    那一串串数字背后,是许许多多人虔诚的努力的不懈的付出,从中央到地方,从上级领导到基层职工,无一不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水土保持”这一基本国策的忠诚誓言。


    为一方水土,为一众黎民,与淳朴追梦的人们相遇,至情,至真。


    这一抹邂逅虽短暂,却难舍,这一场相遇虽偶然,却牵挂。南漳之水,南漳之景,南漳之人,南漳之情,南漳的故事经千年涤荡,如今,仍在续写着一幕幕传奇。


    愿时光不减,愿岁月长流,愿日后,还能与此情此景相遇,愿那一日,早些到来……



行多远,可见绿水青山

                                       ——襄阳市三道河水库侧记


   (潜汉分局  张动恒)从襄阳到南漳,耸立的高楼渐渐淡出了视线,空气中慢慢沁入清新泥土的气息。


    出得南漳县城往西约2公里,穿过喧嚣的街道与熙攘的人流,峰回路转间,猛然发觉,自己那颗躁动的心不知何时已静了下来。


    这,便是到了三道河水库。



    一泓碧水,定保一方安澜

    水对生活在千湖之省的荆楚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三道河畔的南漳人则更能明白水的滋味:昔有水害之殇,今有水利之喜。


    听附近老辈人讲,过去自入夏到深秋,谁都难得睡上一个安稳觉。最怕的是夜晚听见铜锣声和大鼓声,因为,只要它们俩一发声,那十有八九就有洪水过来了。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大的事。虽常有洪水过境,但生活用水却总是紧巴。曾几何时,农田缺水、无水,田地干涸、龟裂时有发生,这可是多少南漳农家汉子心中的愁啊。没水还可以找一副扁担挑,但要是没了电,又能去问谁家借呢?


    1966年,三道河水库建成。从此,这水字似乎通体都透着喜气,南漳人也再没为之担过忧、犯过难。


    半个世纪以来,担负着南漳县防洪之重任的三道河水库始终屹立,从未在哪一次洪水面前低过头、服过软、让过步。自此,过去那“敲锣鸣鼓心颤抖”的担惊受怕便一去不复返了,而水库主体工程于2003年经除险加固后,这道人工屏障更是成了南漳县家家户户的一尊“门神”。


    无声无息间,水库4条如水龙般蜿蜒的配套干渠默默灌溉着南漳、宜城两地几十万亩良田,灌区农田喜获丰收的消息也连年滋润着两县(市)人民的心田,而库区3座持续供电的电站更是点亮了人们心中那盏祥和之灯。



一座景区,力促一方发展

    好山好水就该有好生活,否则,坐拥这一系列优势资源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山水孰能无情怀。除了战国和氏璧与三国故事,水库四条干渠之一的长渠也是大有来头。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始为秦将白起所开凿,本与耳熟能详的都江堰、郑国渠属同一时代,后虽有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张自忠将军的竭力倡导,却仍因年久失修而无人问津。


    把山水搞活要善经营。2005年,三道河水库有了第一个头衔——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长渠在经三道河工管局精心修葺与大力传导后,既有众多文人骚客慕名而来凭吊缅怀,还是周边县市诸多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不仅如此,已纳入长期规划的长渠灌区即将以打造白起渠旅游景区为重点,在3年内迅速实现提档升级、应绿尽绿,全力实现一片绿、一幅画、一条生态廊道的和谐美景。


    伴随着三道河一大批公共资源的有序开放与合理开发,近年来,水库附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诸如水上游乐园、大坝公园、桃花岛等各式景点,进而也配套衍生出了停车场、宾馆、商店等附属设施,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达几十万人次。


   “政策好,配套设施又齐全,回家干要比在外面干挣得多,为啥不回来?”多名毗邻水库的景区工作人员显得格外底气又自豪。“这么美的家乡,谁不盼着早点回来发展啊!”



一脉青山,必护一方水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若是没了,哪还有何生气可言?


    受多年的重力、风力和水力侵蚀,库区溢洪道两侧的高陡边坡旁常有碎石顺势落下,不仅滋生了山体、边坡产生滑坡的隐患,也为汛期河道行洪安全招致了沉重压力,更将山上好不容易才涵养住的些许水源也随之带了下来。


    水土流逝,形成松动,导致滑坡,进而更多水土流失,如此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威胁极大,这恰是三河道工管局干部职工遇上的难题。


    治理不能光凭蛮力,更要靠科技。2011年,三道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成立。


    一堵破墙能作什么用?水保示范园里就有这样一面墙,其上既有家喻户晓的政策宣传,也有发人深省的典型案例,更有浅显易懂的动画图解,这道依山而立的科普文化长廊分外醒目,不时引得过往的游人驻足观看。而距文化长廊数十米开外,另有3个相邻、各100平米的侵蚀演示区,通过对照的方式实时模拟出其侵蚀过程和状态,让人心底自觉生出水土保持的真切与重要、水土流失的可怕与紧迫。


    减法与加法一并做。针对重点滑坡体及隐患处,园区既筑起抗滑挡墙后填土反压,又固结坡面后种植林草,还采取地表排水来清方减载。无独有偶,库区溢洪道左岸原本有个弃渣场,专门堆放碎石土砾,园区在将其清理过后引种了各式花草林木,现已化身为一片草木成荫、绿意盎然的休闲旅游生态园。


    五年磨一剑,当前的园区业已形成了7大功能区、10个子功能区,而这一个个主题明确、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区间无一不凸显着三道河水库的山水优势。


    如今,生态多样性、林木多样化、生物群落多密集的水保示范园已然成为了三道河水库乃至南漳县所展示给外界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山色秀丽,湖光粼粼,气韵浓厚,这仅仅只是绿水青山的一道外在标签,而真正的绿水青山更是能保一方安澜、促一方发展、护一方水土的乐土。


    那,这样的福地、宝地上哪儿去找寻?


    有幸,借此次参加全省水利新闻宣传业务培训之机,来到了三道河水库,遇见了这般绿水青山。




一个园区  一段历史  一项国策

——走进襄阳市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局林管所  郑晓红)来到襄阳市三道河水镜湖风景区,有一个地方,你不能不去。这,就是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这里,以草木之苍翠镌刻着一段绿色发展的历史;这里,以山水之灵动诠释了一种绿色发展的理念。这里的一山一水中,一草一木里,流淌着你值得为之驻足的诗意。


一个园区,一处风景

    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于2011年2月通过水利部命名,是全国第一个以水库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园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三道河水库坝址处,规划总面积111.57公顷,属鄂西北浅山丘陵水土流失类型特点,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水源地水土保持建设、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园区经过5年多的建设,累计投资1200多万元,因地制宜,现已建成包括滑坡治理区、溢洪道高陡边坡防护示范区、溢洪道弃渣场水土保持治理区、人工模拟水土流失演示区、护坡措施展示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等在内的10个子功能区,打造出一个“城市之肺”,形成了一个“天然氧吧”。


    走进园区,你会被它的绿深深吸引。人行道两旁,树木参天,郁郁葱葱;山坡上,各种灌木蓬勃生长;沟渠边,草类植物密密匝匝。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切投影在水镜湖的清波里,成为铺天盖地的绿,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园区以绿取胜,风景这边独好。


一段历史,一部教科书

    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不断完善,见证了一段绿色发展的历史,成就了一部活生生的水保教科书。


    走进园区,水保文化无处不在。在风景区主干道上,有一个近2公里长的“水土保持科普文化长廊”,犹如一部展开的水保画卷,引人遐思。


    政策法规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图解》、《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摘选、《湖北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读本》等科普知识牌,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水保知识展示区,从水土知识篇、水土资源的保护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保持的作用等水保知识应有尽有,让人大长见识。


    治理措施区,以园区的治理成果,作为普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教材,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拦沙坝等措施的具体运用背景,让来学习取经的人们如获至宝。


    一路上,水保宣传标语牌沿途悬挂,如“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水土,拯救人类文明”、“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等,标语无言,却令人振聋发聩。


    这里吸引过多少人,就教育过多少人,也影响了多少人。


一项国策,一种理念

    三道河水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不只是宜人的风景区,也不只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更是水保文化宣传创新的阵地。


    园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被选为优质婚纱外景摄影基地,吸引了不少前去拍婚纱照的新人。把人生最美时刻定格于此的同时,也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植于心。


    南漳县6所中小学校,先后组织1000多人次到园区学习水保知识,接受水情教育。通过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播下“保护水土,从我做起”的种子。


    园区把示范园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对接组织武汉大学、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师生到园区参观学习、互动实验,加强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意识。


    襄阳市绿色志愿者组织主动联系园区,各行各业的环境保护者600余人在园区开展植绿护绿水保专题活动。在每一次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水保,“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被带到了千家万户。


    基本国策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编辑:刘顺琦   审核:舒先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188sb.com 总机:0728-6435666 备案序号:鄂ICP06013766号 

网络维护:188sb.com信息中心 地址:湖北省潜江市章华南路33号(4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