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8日至3月31日,人民长江报社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水利宣传暨新闻摄影培训班,并举办了“杨州水利杯”现场新闻竞赛,其间,200多名记者、通讯员深入杨州水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现场,实地采访了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情况,撰写了一批优秀稿件。我局选派的2名学员撰写的稿件,得到了评委和会务组的一致好评,均荣获二等奖。现将其作品予以刊登。
扬州治水“三味药”
潜汉分局 张 动 恒
人口众多,产业密集,外洪内涝,河湖萎缩,污染严重,资源匮乏,水质恶化,生态退化........这仿佛已成了我国诸多沿江城市的不二“标配”。
面对这一城市发展通病,地处江淮交汇处的江苏扬州,奋力甩开“越治越乱”的传统治水怪圈,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开出了“三味良药”。
固本: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2013年,水利部将扬州确定为中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此后,扬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迅速确立了“治城先治水”的发展战略。
明白可为与不可为,才能放开手脚。2014年,扬州根据城市水资源分布及防洪要求,通过合理调整生态红线,对全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统一优化。其后,扬州又在江苏省内率先编制完成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而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力补充,扬州“蓝线规划”更是明确了城市蓝线保护范围内严禁的5大活动5种行为,为有效防止城市水系功能退化设置起了一道保护警戒线。
一个厨子可以煮出一锅鲜汤,但一群厨子则只会煮坏一锅汤。为防“九龙治水”再现,作为“河长制”先期试点城市之一的扬州,对城市涉水管理职能工作做出大调整,先行理顺了城市防洪、河道、节水管理体制,先后为全市2200条主干河流配齐了河长及河长办,同时明确了河长制的工作目标、组织形式、工作职能及保障措施,一举解决了城市河道多头管理的矛盾,逐步形成了由各级政府主导、水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河道管护联动机制,健全了城市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一项好制度的实施得靠人去执行,而验证成果须有区分度方显意义。为显其治河决心,扬州出台了骨干河道、农村河道管护市级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由市政府每年拿出土地出让收益资金3000万元,各县(区)、乡镇落实财政专项资金近1亿元,专门用于辖区内河道管护奖补,此举既明确了资金来源,更规范了资金使用,一次性解除了干事人的后顾之忧。此外,扬州还探索制定出问责考核办法,通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行财政补助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施行差异性绩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祛病:内外兼修,因河制宜
河湖病痛的症状表现在水中,但其病根却在岸上。针对市域内不同河湖的功能特点及存在问题,扬州由“河长”牵头,组织编制工作清单,制定年度任务书,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编制工作手册,规范治河行为,确保治河功效。
“攘外安内”齐步走。地处江淮交汇处的扬州,其70%以上的面积处于江淮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承受着长江淮河流域近200万平方公里来水,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针对防洪严峻、内涝突出的问题,扬州通过先后实施多项城市防洪工程,在主城区四周高筑起一道牢固的“防洪墙”,有效提升了东部、南部防洪能力,顺利打通了西部、北部山洪下泄入江的通道,确保山洪不再漫溢城区。自2011年以来,扬州市、区两级政府以主要积水路段整治为突破口,有序实施了积水点整治工程,整治后的积水路段经受住了汛期强降雨的考验,以后基本未再发生长时间、大面积的城市内涝,致使扬州城区居民彻底失去“观海”机会,着力打造出一座“不淹不涝”城市。
水该是有生命的,动起来的水才有生机。为求一河清水,扬州顺势启动了城市“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出扬州城区水系连通规划方案,实施完成了多项水系沟通工程,并与城区重要骨干水系节点工程形成互通互联,成功实现了城区活水全覆盖。同时,扬州还对城市清水工程全面提速,结合8条主城区重点黑臭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仔细查清河道沿线污水来源,逐一计量入河排污量,明确规定封口截污或达标排放时间,通过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倒逼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及旧式小区改造,从源头上杜绝污水入河,不断提升城区水环境质量,用心打造出一条条城区“清水走廊”。
若难来源,则必节流。按照“治水要节水”的思路,扬州不断加码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边重点加快以城市工业园区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为主的工业节水工程,另一边则狠抓以机关、学校、小区等节水改造为主的生活节水工程,通过鼓励全员节约用水,努力减少及控制城市污水总量,有效巩固了城市“清水活水”成果。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水源地,扬州还积极践行“治水要护水”的理念,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生态湿地恢复,相继建成了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并在输水骨干河道沿岸建成绿化隔离带,不断扩大公共绿地面积,多途径蓄滞涵养水源,在东线源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厂。
强身:公众齐参与,城与水相济
近年来,扬州充分汇聚公众力量,灵活利用各级媒体优势,通过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等一系列水法活动,积极搭建公众信息平台,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度,向全社会宣传倡导人水和谐文化,日渐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强化水权、排污权管理,严格落实管水护水责任,使得公众惜水、节水、爱水、护水意识得以持续提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扬州市政府通过聘用63名报刊投递员为河道信息员,对中心城区252条、623公里河道每日进行巡查,一经发现有污水排放、水面漂浮物、岸坡垃圾等14大类信息则立即下达整改通知,并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将整改结果限时反馈,且定期通报考核结果,确保长效管护得以落实。同时,扬州还对市直管河道保洁船只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并将船只定位系统与河道信息采集员的信息处理相结合,努力提高河道管理部门信息处理精度和工作效率。
责任越明越利于监督。在扬州,每一条河道旁都醒目竖立着河长公示牌,其上写明了该河段名称、长度、河长姓名职务、联系部门及举报电话,此举不仅明确了河长责任,还使得党政机关更接地气,更加自觉主动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此外,扬州还积极建立“河长工作联系单”,对巡查发现和群众举报的问题,要求及时交办、督办和查办,使件件事情都有着落、条条建议均有回应,让“有问题、找河长”不再成为一句空话,由此进一步健全完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变集中式运动为常态化治理,通过“河长制”实现“河长治”。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扬州先后实施了3条干河综合整治工程及城市河道水景观工程,并对城市内部14条重要排涝河道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清淤,借助打出的这一张张“清水牌”,有效实现了城市水利工程功能与城市建筑风格及园林绿化的有机融合。如在城市中心的宋夹城公园,其东护城河边建有约两公里的观光步行栈道,且沿途均设有亲水平台,游人在这里可赏花观鸟,体验与自然亲近的乐趣。现如今,宋夹城公园不仅早已成为扬州的“肺”和“肾”,扬州本地人更都习惯称宋夹城为“我的宋夹城”。
多年来,扬州以“三味良药”为基础,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度保障、问题导向,落实治水管水责任,形成统一联动工作机制,加大治理管护监督力度,加强党政机关与社会公众间互动交流,让河湖休养生息以恢复健康生态,由固本到祛病再到强身,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而社会民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更是逐年攀升。
在不久的未来,扬州即将建成水生态“六大体系”,而届时的“淮左名都”必将于史册之上再次谱写出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的城市水生态文明绚丽诗篇。
碧水诗画扬州梦
潜汉分局 张 锦 浩
扬州为“水城”,这里的人们无论生活方式还是文化意识都深深打上了“水”的烙印。吃茶、沐浴是典型的代表。扬州百姓的居住也充满“水”性,择水而居,逐水而商,小桥流水,左右垂柳,正所谓“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扬州这座有品质的城市就为人们提供了诗意栖居的环境。其中在大师李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而穿透历史烟云,传及妇孺老幼,传遍世界各地,而今已成为提升扬州知名度的最佳广告词。
扬州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回顾扬州简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扬州的辉煌与古运河相伴相随。这座有着近25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曾因开凿运河沟通江淮而成为封建王朝漕运的咽喉,有过商通四海、富甲天下的兴盛。“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隋炀帝曾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分别六下扬州,都是扬州鼎盛一时的真实写照。如今扬州正坚持“治城先治水”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人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重现盛唐时期“扬一益二”的昌盛。
扬州地处江淮交汇处,长江依境东流,淮河入江水道和京杭运河从市域中部纵贯全境。境内水系发达,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基础条件得天独厚。世纪变幻、沧海桑田。扬州城内密集水系至今仍是扬州人打造人、水、城和谐共生的城市水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2013年,水利部确定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扬州便在其中。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确立了“治城先治水”的发展战略。
江淮交汇处的扬州,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内涝突出的问题首当其冲,扬州人针对这一具体“症状”进行了四次“外科手术”。东部,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加速推进;南部,长江经多年治理,防洪能力可达50年一遇;西部,自主投资的润扬河项目建成通水;北部,沿山河项目使主城区以北山丘洪水归槽。四次“手术”让扬州城穿上了一层牢固的防洪“铠甲”。
2014年,扬州制定出台《扬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关于市城市涉水管理职能调整工作的实施方案》;2015年,扬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扬州市城市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等系列方案,目前“河长”覆盖面已达100%。明确“河长制”的目标,最终形成“一轴、一带、两区、多点”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2015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扬州市投资1.08亿元实施了黄金垻闸站扩建工程,新建吴王夫差广场是向城庆献礼的重要工程之一,将彰显扬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古邗沟与古运河交汇处的黄金坝闸站是打通市区水系连通工程的“命门”所在。随着这一“命门”的打通,黄金坝闸站不仅排涝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更是达到五十年一遇。扩建后的黄金垻闸站整体采用明清建筑风格,古朴大气,吴王夫广场主要是以纪念建城先驱吴王夫差为主题,采用了青砖、方砖、青石等古建材质,与黄金垻闸站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得益彰,重现了当年“盛世水关”的雄姿。
在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征途之中,扬州人仿大禹治水,效李冰筑堰。他们怀揣着造福祉于后世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千秋扬州水治理,彰显的是扬州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雄心壮志。
由此看出,从逐水而居到安居乐业,扬州的发展,就是一部因水而兴的发展史,一副千秋名城水民生水文化的泼墨画卷,是对“治城先治水”理念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