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琴)古有大禹不畏艰难,不怕险阻。面对滔滔洪水,夏有烈日当空,热浪袭人,唇焦口干;冬有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手脚冻裂。独辟蹊径,改塞为疏,限于器械,耗时13年才完成治水大业。
今有守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应对滚滚洪水,临危受命,立足岗位,日夜坚守,保持信念,不辞辛苦,誓用担当护一方安澜。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就被予以各种解读,“工匠精神”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企业,大部分的解读都在企业层面,工匠精神并非机械的重复,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从大禹治水到堤防工作者防汛抗洪,这一精神的传承、发扬以及壮大,无不体现着精心发现、用心发展、一丝不苟、推陈出新。堤防工作者对堤身建设以及防汛抗洪工作做出的坚守、努力与发扬,何尝不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回眸历史 惩前毖后
1998年洪水——这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很多跟我一样的90后或许不太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但是经历过98年洪水的老一辈堤防工作者大多记忆犹新,每当遇到防汛抗洪的时刻,总会一次次提及当年。
提起1998年洪水,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厉害,这场洪水后来被很多人称为“世纪洪魔”,绝非标题党,而是这场洪水留给所有人的深刻印象。当时长江上游先后出现八次洪峰并与中下游洪水相遇,形成了全流域型大洪水。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奔赴防汛抗洪一线指挥抢险,慰问受灾群众,据统计,当时参加防汛抗洪的干部群众800多万人,长江屯兵仅次于渡江战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口号也是从那时流传开来。
听到老一辈守堤人给我们转述的这些关于1998年洪水的记忆时,身处防汛抗洪一线的我们,似乎更有底气,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对未知的恐惧,经历过的过往都化作一种积淀,支持我们更有方向、更有经验的前行。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传承。如今处在防汛抗洪其中的我们,似乎更能体会守堤人的精神延续。似乎经历的每一次防汛,都会与之相比较,这种比较如今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过往的缅怀、一种经验累积的内心充实、一种希望的寄托、一种对堤防事业绵延不断的发展的展望。
累土聚沙 累足成步
堤防加固。1998年大洪水后,为提高堤防防汛抗洪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东荆河下游左岸共有39公里被纳入长江防洪体系,并批准加固。今年,汉江下游堤防加固工程又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进行。防汛抗洪不仅仅只停留在应对洪水方面,堤防工作者立足水环境,积极应对,从根源减小洪水损害,与大禹治水,改塞为疏,异曲同工。
前期养护。防汛抗洪仅靠一时之力,堤防长期荒废也是无济于事,为确保安全度汛,堤身日常养护处处落到实处,堤身除杂、堤身保洁、堤面维护、备用石仓清理、两林治理、水政巡查等,都是防汛抗洪的先决有效举措。
排查险情、处理险情。防汛抗洪中,为防止堤身出现大的险情,将堤身危害及时遏制,必须加强巡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临水面和背水面薄弱环节,对穿堤建筑物、历年险工险段、近期出险处要加强拉网式巡查。发现险情,立即做好上报工作以及应急整险措施。后期要加强观测,做好记录,防止险情进一步恶化。
“工匠精神”是一种坚守。堤防守护是一项重复且繁杂的工作,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与执着,也是一种参透人生百态的睿智和厚重。依靠信念、信仰,看着堤防工作不断完善、不断改进,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历练之后,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这不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推陈出新 砥砺前行
以前的防汛必备“马灯”、“喊话”、“报汛”早已经远离我们,处理险情的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防汛抗洪的方式也日新月异,预报更加准确,处理更加及时。
防汛抗洪的根本在于河道整治,在兴修堤防、水库的同时,各江河湖泊要加强河道治理,稳定河势,堵支塞串,固滩整险,保护沿江堤防安全,扩大堤防泄洪能力。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这一制度的出现,加大对生态环境恢复的整治,加大对河道管理范围的治理,对堤防防汛抗洪能力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匠精神”是一种创新。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河道泄洪能力会不断扩大,防汛抗洪的主动性会明显增强,防汛抗洪能力必然会不断的壮大。纵然新时期面临的防汛抗洪的形势会日趋严峻,堤防工作者的也必将践行使命,不断前行。
数十年如一日的追求防汛保安,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出堤防建设中的“工匠精神”,防汛抗洪,扬大禹工匠精神,筑堤防安澜盛景!